规划专栏

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十三五”科研与社会服务发展规划

来源:系统管理员浏览量:1158发布时间:2016-09-29

 一、“十二五”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回顾

 (一)取得成绩

 1.高水平科研成果取得突破

 “十二五”期间,学校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科技部“十二五”农村领域科技计划预备项目库星火计划面上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8项,省部级16项,厅局级项目95项;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承担横向课题33项;科研经费415万元。

 获湖北省科技进步奖、湖北发展研究奖、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武汉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湖北省社科期刊奖共20项。

 发表学术论文共计2094篇,其中:SSCI检索4篇,SCI检索14篇,EI检索77篇,CSSCI检索89篇,北大检索177篇。

 2.科研平台建设成绩显著

 积极构筑研究基地创新平台,努力建设“湖北省2011计划”——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商务服务发展研究中心,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舆情信息直报点和湖北省网管办网络舆情处湖北省舆情基地——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相关成果得到中央及省市领导的肯定并作批示。

 围绕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知识型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意愿研究”和“医学生命科技的法律规制创新研究”等项目组建科研创新团队,开展跨学科研究,围绕工业废水处理、生态景观等相关问题开展应用研究。共建设校级学术团队6个,校级科研机构12个。

 3.科研管理更加规范

 “十二五”期间,学校不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制订了《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武汉长江工商学院科研成果管理办法》、《太阳集团电子游戏横向科研项目管理办法》、《太阳集团电子游戏学术团队建设实施办法》等8项科研管理办法,举办科研骨干教师研修班和多种形式的学术论坛。通过制订和完善科研评价标准和成果质量评价指标,进一步完善了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积极筹措经费资助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和厅局级科研项目,投入科研经费近210万元。

 4.科研服务社会能力明显增强

 师生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和成果鉴定110项。承接武汉铁路公安局武汉公安处招标项目“武汉铁路公安局武汉公安处虚拟现实平台”、湖北省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网络舆情研判体系建设与实践”、全国老龄办政策理论研究课题“失能老人长期照护服务的社会支持对其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湖北省民宗委文化研究课题“民族地区网络社会发展与管理创新研究”、湖北省发展战略规划办公室、湖北省人民政府法制研究、湖北省旅游局和湖北省统计局等政府课题,研究成果所形成的报告和专著被有关部门批阅采纳。承接武汉家事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武汉佰钧成技术有限公司、湖北金润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和武汉公道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等单位的横向课题得到委托单位的赞誉,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二)面临形势

 目前学校的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的历史时期,虽然学校科研管理机制不断健全,科研水平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研工作还存在一些困难与不足:有些学科研究方向缺乏明确性、稳定性和前沿性,难以形成有效的团队核心竞争力,使前期研究成果难以支撑国家级科研项目论证,更由于缺乏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学科领军带头人,导致在国家级科研项目竞争上成功率较低;有关学科学术带头人的学术精品研究成果数量较少,学术价值不高,缺乏学术研究的原创性和前沿性;已获得的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的结项率较低,目前获国家级、省部级共29项,结项项目仅有9项,可持续的研究能力还有待于增强;我校以经管类专业为主,其科研能力在数量、质量方面处在劣势地位,社会服务能力水平较低,科研到账经费偏低,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二、“十三五” 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工作的主要目标与任务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进一步落实教育部、财政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年)》的精神,围绕办同类高校中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工商大学的目标,立足十三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上新台阶的要求。确立以学术人才为核心,以提升科研总体水平和科研质量为目标,以科研制度创新和学术创新为导向,全力推进科学研究为国家、湖北、武汉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二)主要目标

 1.搭建研究平台,为研究生教育构建培养平台

“十三五”期间,确保“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湖北商务服务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通过上级主管部门的检查验收。

 “十三五”期间,学校将加强优势学科研究所(或中心)的建设、管理和考评,形成若干个按科学机制运行的精干、高效的研究机构。
    加强实验室建设,以“工业废水处理协同创新中心”为主导,以“环境与生物实验中心”为依托,加强与湖北君集水处理有限公司联合开展相关课题研究,申报立项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信息工程学院与经济与商务外语学院联合打造金融软件工程技术中心,学校在培育的基础上积极申报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

 加强“湖北网络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建设,打造为湖北省及国家相关部门服务的智库,在教育厅政策指导下,积极申报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加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和“长江经济带文创发展研究中心”的培育建设,产出一批高水平“产学研用”合作成果。

 2.培养优秀学术带头人,加强科研团队培育

 关注带头人对学科和团队建设的推动作用,凝练9个校级学术团队,校级学术团队规模达到15个,在此基础上培养出1〜2个具有省级科研创新团队。

 3.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立项建设

 围绕学校优势学科专业和特色学科专业服务领域、发展现状、培养方向、发展思路和目标,以及获得新增硕士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基本知识、实践训练、基本能力的要求等方面,结合学科专业领域的学位授予基本标准,举全校之力进行谋划、筹备、申报,围绕工商管理学科、新闻传播学学科、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加强高水平科研项目、省部级科研平台建设,为获批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立项建设提供科研保障,加强应用经济学学科、设计学学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的构建与培育。

 4.拓宽研究领域,提高立项的数量和质量

 “十三五”期间,力争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的突破。实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省部级项目的立项数量的稳步持续,并使这些立项领域进一步向重点学科、研究基地、研究机构所确定的方向集中,使学科建设具有强有力的项目支撑。到2020年,力争获得,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5-40项;科研经费达到1500万元。

 5.完善激励机制,促进科研成果实现重大突破

 “十三五”期间,进一步完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校教师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鼓励多出成果、出高质量成果。到2020年,全校在国内外核心检索论文达500篇,其中:SSCI检索论文10篇,SCI检索论文35篇,学术著作15部,提高各类科研成果获奖数量与质量,力争实现省部级科研奖励的新突破,达到12〜15项。

 6.加强产学研合作,推进科研服务地方经济

 “十三五”期间,加大对横向课题的支持力度,增加其在二级学院目标考核构成中的权重系数。到2020年,横向合作经费力争达到科研经费总额的60%以上,使其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引导广大师生积极申请专利,师生授权专利、软件著作权和成果鉴定达到160项,并加快其转化速度,切实发挥高校服务地方区域经济效能。

 (三)重点任务

 1.加强组织国家级科研项目的申报和论证

 以科研项目为基础,组织科研队伍、产出科研成果,培养学术人才,是学校科研工作的重要任务。要强化科研项目意识,强化课题论证的科学性、实效性和方法论,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和学术创新,充分发挥项目负责人在课题研究中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发挥各学科的专业优势,重点组织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和国家自科基金项目,邀请有关专家对重点申报项目进行论证,以提高国家级基金项目的申报质量和成功率。

 2.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申报工程

 实施“申硕工程”,围绕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三个专业硕士进行立项建设,引进相关学科负责人,实行申报负责制,环境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申报的牵头单位是环境与生物工程学院,国际商务硕士专业学位申报的牵头单位是管理学院,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学位申报的牵头单位是文法学院。学校制定申报工程时间安排,整合相关优势资源,为申报提供保障。同时加强工业设计工程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专业硕士的培育建设。

 3.加强组织学术精品出版

 实施学术精品资助计划,提高科研学术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力争出版精品学术专著,为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提供支持,力争获得省部级优秀科研成果奖,为创建高水平工商大学奠定科研基础。

 4.加强培养学术团队

 有组织、有计划地实施中青年科研学术团队的培养工作。围绕重点学术研究领域和研究方向,形成一批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多学科研究人员协同配合,充分体现学校学术特色、具有攻坚能力、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团队。

 5.加强学术机构平台建设

 围绕现代物流与商务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培育)和湖北商务服务发展研究中心两个省级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通过制度创新聚集和培养优秀学术人才,形成围绕湖北省发展战略,针对学科前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组织高水平研究的新型科研组织,产出创新成果。

 通过组织国家级科研项目,产出一批有影响的研究成果,不断提高研究机构科研、学术水平,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队伍建设,使之成为代表省级学术水平的科研骨干力量和学术研究的重要机构。

 组织申报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重点人文基地,组成省内一流的科研创新团队,开展学术研究,培养学术人才,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提供技术与智力服务。

 6.加强学术交流

 依据科研工作的实际需要,定期举办学术研讨会、科研讲座和学术沙龙,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学术氛围,扩大学校在省内乃至全国学术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开展多层次、跨学科、多形式科研学术交流,启迪广大教师了解学术前沿、学术思想,进一步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7.科研促进教学

 通过制定政策,鼓励教师积极编写教材,将科研的最新成果转化为教材内容,丰富教学,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保障条件

 (一)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继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

 学校每年增加一定比例的经费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继续推行项目的经费配套政策。推行目标管理,对全年科研任务主要指标向院、部及研究平台进行分解,年终组织考核,考核业绩与奖罚挂钩,充分调动院、部及各研究平台的科研积极性,对于“申硕工程”、省级平台申报建设等给予专项经费保障。加强科研信息的收集,疏通科研渠道。加大对国家级项目、省部级项目以及政府采购项目的支持与跟踪管理。完善科研工作管理机制,加强科研管理的引导、组织与协调能力,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确保“十三五”科研工作上新台阶。

 (二)不断改善科研条件,积极搭建科研创新平台

 学校将逐步增加科研经费投入,不断改善科研条件,大幅度提高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快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力度,学校在“十三五”期间,每年投入一定的专项资金对先期建设的科研创新平台进行重点支持,加强理工科博士科研工作室建设,满足其基本科研工作的开展。

 (三)采取有力措施,培养科研创新团队

 结合学科队伍建设,构筑学校人才高地,制定优惠政策,稳定人才、引进人才、聚集人才。调动学校整体资源,在职称评定、引进人才、科研奖励等方面统一政策导向,鼓励学科交叉、提倡协作攻关、培育团队精神;要在工作中重点培养若干名德才兼备的学科带头人,团结和带领一批学术骨干全身心地投入科学研究,带动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整体水平不断提高。

 (四)建立健全科研管理制度,为科研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把建立科学合理、运行有序的科研管理体制作为工作的重点之一来抓,逐步建立健全各项科研管理制度、科研评价制度和激励制度,认真制订和修订科研管理工作的有关条例和章程,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学化。进一步完善学术委员会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审定科研项目立项、评审科研成果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