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是第十二个中国记者节,武汉市委宣传部、武汉新闻工作者协会组织300名记者走进东西湖区,表彰武汉市“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十佳新闻工作者和“千名记者走基层”优秀作品。我校08届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张哲一,现作为长江网记者,获得“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作品《“彪悍团队”造就敬业典范“抢修哥”》、《深入武汉地铁二号线一期施工现场》获优秀作品奖。
张哲一是长江网的一名一线记者,今年2月28日,武汉市“千名记者走基层”新闻采访活动正式启动。他积极地响应号召,深入社区、工地、企业等一线以及职能部门服务窗口,用文字和图片记录基层发展变化,反映群众心愿心声。《长江网记者深入武汉首条湖底隧道》、《长江网记者走进地铁二号线施工现场》、《记者探访建设中的武汉二七长江大桥》等报道深受老百姓好评。
在采访中,他始终坚持群众立场,在重大考验面前、关键时刻冲得上、困难面前顶得住,较好地展示出青年记者过硬的素质和顽强的作风,受到长江网领导一致好评。
“闭门造车不能出好作品”
今年以来,武汉新闻战线广泛深入地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和“千名记者走基层”大型采访活动。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张哲一深入基层群生产生活一线,同工人们一起上岗位、下缆沟,用脚走、用笔记、用心听,出色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今年上半年,武汉市一批重点工程进入冲刺阶段,为了让群众深入了解施工进展情况,以及工人们工作的艰辛,作为长江网一线记者,张哲一走进正在施工的武汉地铁二号线施工现场,在阴暗的隧道施工内部,他拍下了工人们挥汗如雨的工作画面,亲身感受到了施工阶段的不易。
为完成《“彪悍团队”造就敬业典范“抢修哥”》的报道,张哲一为了采访到“抢修哥”刘跃青及他的同事们,来到了抢修班组工作一线。由于附近居民长期向路边排污,加上雨水汇集,数年的污水无处排出,将窨井和电缆沟全部淹没,水体已经变得像黑浆糊一样,水面都是各种垃圾,腐败的污水散发着刺鼻的气味,让人无法靠近。张哲一和报道组一行强忍着难闻的气味,经过多天采访,推出了系列报道。《“彪悍团队”造就敬业典范“抢修哥”》系列报道的基调昂扬、进取,对当前浮躁的社会来说,犹如一股清泉,涤荡人心。报道见网后,迅速被人民网、新华网、中新网、国家电网等网站转载,页面点击流量高达10000余次。
“付出就会有回报”
“初进长江网实习的一年半的时间里,我没拿过一分工资,最初单位没采访设备,我自己买相机出去采访,单位不报销路费,我开自己的车出去跑新闻……”谈起自己的工作历程和经历过的挫折,他仍记忆犹新,他说当初之所以选择这条路,完全是出于兴趣和理想。“记者这条路很艰辛,每一篇作品的背后,都付出了辛勤的汗水。”
作为一名一线记者,张哲一深深意识到,只有走进基层,才能了解群众的想法,倾听群众的呼声。只有深入基层,才能知道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生活百味,这样的报道才有可读性和真实性,脱离群众的作品绝不会是好作品。要用真心、动真情,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倾听群众意见、表达群众意愿,唯有如此,才能创作出对群众有用的作品。
回想起在母校的学习,他十分感慨。他说学校是他梦想开始的地方,在专业学习方面,学校实施“三学期制”,让他每年暑假都得以在媒体实习、锻炼,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这也为他后来能顺利进入长江网工作积累了经验。在校期间他还曾担任过班级宣传委员、广播台编辑、学生会体育部长,这些经历也锻炼自己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
“从08年走到现在,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因为自己热爱新闻,所以作为一个新闻人,时时刻刻要饱含激情,要坚持到底。”他坚信,有付出就会有回报。他建议以后想要从事新闻工作的学弟学妹,一定要热爱新闻事业,对这项工作充满激情,有一种百折不挠的韧劲,这样才能真正做好新闻。
(新闻中心记者 莫玉津 供稿)